化疗为什么多是21天,周期次数又是怎么定的?
肿瘤科普
2025-07-15 13:59
      


          

在接受化疗的治疗过程中,不少患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:

“化疗一个疗程要做多久?


恶心呕吐太难受,能不能推迟一两个月再去做化疗?”


“化疗周期次数是怎么定的?按周期做完化疗肿瘤就消除了吗?”


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些关键问题,明明白白冲向CR!

  1. 什么是化疗?和放疗有什么区别?

  2. 化疗分哪些类型?

  3. 化疗为什么多是21天?

  4. 化疗周期是怎么定的?

  5. 提前或推迟化疗会怎样?

  6. 怎么判断化疗有没有效果?




1、什么是化疗?和放疗有什么区别?


化疗:

通过口服、静脉注射等方式使用化学药物,抑制或杀灭全身各处的肿瘤细胞,属于 “全身治疗”。药物会随血液扩散,对潜在转移灶有效,但可能损伤增殖活跃的正常细胞(如骨髓、消化道黏膜)


      


放疗:

利用放射线(如X射线、质子束)聚焦照射局部肿瘤,属于 “局部治疗”。主要针对原发灶或转移灶,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相对局限,但无法处理全身微小转移。


核心区别:

项目

化疗

放疗

作用范围

全身(杀灭潜在转移细胞)

局部(聚焦肿瘤病灶)

给药方式

药物口服 / 输液 / 灌注

放射线仪器照射

常见副作用

骨髓抑制、恶心、脱发等

局部皮肤损伤、放射性炎症等



2、化疗分哪些类型?


根据治疗目的,化疗主要分为 4 类:


新辅助化疗:

手术 / 放疗前进行,缩小肿瘤体积、降低分期,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。


术后辅助化疗:

术后消灭残留癌细胞,降低复发风险。


根治性化疗:

治愈肿瘤为目标,适用于对化疗敏感的肿瘤(如小细胞肺癌、淋巴瘤)


姑息性化疗:

缓解晚期肿瘤症状(如疼痛、压迫)提高生活质量,而非追求根治。

      


 3、为什么化疗周期多是21天?


其实这是有科学依据的,是给身体和药物 “排好时间表”,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:


让身体恢复抵抗力:

很多化疗药会影响骨髓造血,化疗后7-14天,白细胞、血小板会降到最低容易感染或出血。到第21天左右,大多数人的血细胞能恢复正常,就像 “士兵补充弹药”,准备好打下一仗。


抓住癌细胞生长的 “弱点”:

癌细胞不是一直疯狂分裂的,多数肿瘤每2-3周会进入一次快速生长的阶段。21天的间隔,刚好能在它们生长的时候及时用药打击。


让药物安全代谢:

有些化疗药(比如顺铂)在身体里代谢得比较慢,需要1-2周才能排掉大部分。如果周期太短,药物没排干净又打新的,毒性会叠加,伤肝伤肾。21天既能让药物发挥作用,又能减少肝肾负担



4、化疗周期是怎么定的?


化疗周期主要根据个人因素综合决定:


肿瘤的早晚程度:

早期肿瘤周期数晚期肿瘤周期数


化疗有没有效果:

化疗每 2~3 周期会进行疗效评估,若肿瘤缩小或稳定,继续原方案;若出现病灶增大则会考虑更换化疗方案。


身体能不能抗住:

若化疗后出现严重副作用,或者白细胞、血小板低到危险值,医生会减少化疗次数,或者先停药让身体恢复,不然副作用太大身体吃不消。


不同肿瘤的特性:

对化疗敏感的肿瘤需在病灶消失后再巩固 1~2 周期,降低复发风险。



5、提前或推迟化疗会怎样?


在化疗治疗过程中,肿瘤细胞是「一边被打,一边在长」,提前化疗可能增加药物蓄积毒,如骨髓抑制叠加,白细胞更低等,仅适用于副作用极轻、恢复快的患者(需医生评估)


推迟化疗会让未被杀灭的肿瘤细胞可能趁机增殖,降低疗效。所以一般不建议提前化疗超过1周或推迟超过2周。


但是现实中难免遇到状况,如白细胞太低、发烧感染、医院没床位…… 这些情况可能导致化疗不得不推迟,但咱们得尽量避免,毕竟每耽误一天,都可能让肿瘤细胞多一次 “反扑” 的机会。



6、怎么判断化疗有没有效果?


判断化疗是否有效,目前主要基于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方法,称为RECIST1.1(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urs),RECIST1.1是临床研究中衡量实体肿瘤对治疗反应的标准方法。通过CT/MRI 测量病灶大小,再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查,结果分成4种情况:


完全缓解(CR):

所有肿瘤靶病灶消失,无新病灶出现,且肿瘤标志物正常,至少维持4周。


部分缓解(PR):

肿瘤靶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≥30%,至少维持4周。


疾病稳定(SD):

肿瘤靶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未达PR,或增大未达PD。


疾病进展(PD):

肿瘤靶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≥20%,或出现新病灶。


一般每 2~3 周期评估一次,若出现 PD 需及时更换方案。


      


化疗的每一个周期、每一次用药,都是医生根据肿瘤类型、您的身体状态和药物特性定制的方案。

所以请一定记得按时复诊,让医生及时了解病情的每一步进展;若治疗中出现不适,也请别怕麻烦,第一时间反馈副作用。



END

参考资料

声明:此文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不能取代专业医疗指导和诊疗建议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

内容及图片来源:网络

投稿及合作:yjy@enjoyimed.com


      

     



联系医助 联系医助
联系医助
临床招募 临床招募
临床招募
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
微信公众号
华医社小程序 华医社小程序
华医社小程序
患友群 患友群
患友群